归国创业有哪些注意事项?这些海归创业者现身说法
5月20日,璞跃中国「创跃青年」系列第四场——北美创业者如何在中国落地和拓展业务圆桌讨论落下帷幕。本次活动由璞跃中国与上海交大硅谷校友会联合举办,围绕北美青年创业者关注的方向,邀请北美留学归国创业者们与璞跃中国投资人、跨国业务负责人进行圆桌讨论,分享留学生归国创业的趋势和变化、海归创业者特质及优势、归国创业经历经验、如何选择赛道等话题,交流讨论北美地区的创业者如何更快更好地归国落地和拓展业务。
嘉宾介绍
江婷
亿率动力商务副总裁
多年传统汽车和新能源行业从业经验,曾任职和服务于的全球主要品牌包括捷豹路虎汽车,印度塔塔集团,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的MBA学位。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学位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学士学位。
汪冠春
来也科技董事长兼CEO
曾任百度智能交互应用团队、百度筷搜等项目负责人,「今晚看啥」联合创始人兼CEO。普林斯顿大学机器学习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本科。
王冠
可之科技董事长
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金融实验室主任、智能传感器前沿技术实验室负责人、智慧教育教研中心(筹)负责人,华盛顿大学高级访问科学家。布朗大学博士。
朱晓雯
璞跃中国投资副总裁
拥有多年早期股权投资经验,主导投资包括非夕科技、大界机器人、InfStones、欧卡智能等初创企业。曾担任世界500强企业Faurecia创新项目主管、全球最大建筑材料企业Saint-Gobain集团亚太区投资战略负责人。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法国国立高等工程技术学院硕士学位。
谢吉杭
璞跃中国的高级跨境项目经理
管理运营璞跃中国国际项目加速营,帮助超过300家科技初创公司在华的发展与落地。专注于物联网、移动出行、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及农业食品科技等领域。曾就职于美国银行、美林集团和IBM,在财务分析、资产管理、投资和销售运营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圆桌对谈精彩节选
江婷:这几年在帮助跨国项目在中国落地的过程中,你观察到的创业者到国内落地和发展,在策略和方式上有些什么发展和变化?
谢吉杭:结合这几年合作的跨境企业我来分享一下看到的变化。
一是回国的项目阶段提前,三四年前我接触的很多跨国落地项目是已经在北美发展一段时间,人员、资金、客户都已经有一定基础之后开始考虑到中国拓展市场;现在我观察到更多的项目是创始人在idea阶段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要回到中国开启创业之路。
二是创业者越来越年轻化,前几年看到的很多创业项目团队成员是有行业深耕经验或者在海外大厂比如google、facebook工作了很长时间再开始创业的;现在更多的海外创业者是还在学校做科研或者刚刚工作一两年的人就开始着手创业了,很多人毕业即创业。
三是我们接触到的中国创业者更多了,以璞跃中国的跨境加速营(Cross Border Batch)为例,我们每年会接收10个创业项目协助跨境落地,以前这十家企业创始人大多甚至都是纯外国人,因为国内比较关注的技术创业很多都是老外做的,但后来这个比例不断发生变化,现在跨境加速营里中国人和华人的创业项目能占到一半,这些项目无论是产品还是解决方案都已经非常优秀。越来越多海外留学工作者开始进行技术创业也是我们观察到的一个趋势。
江婷:作为投资人,在筛选创业公司的时候,是否在海外背景、特别是北美背景的创始人身上发现一些特质?
朱晓雯:我发现北美回来的创始人们有四个特质,或者说可能体现在创业中的优势:
第一,对前沿技术和市场的洞察非常敏锐。他们往往身处顶尖的实验室,而这些实验室与工业界的交流是非常密切的,所以他们从很早期就能看到未来几年前沿技术的发展动向,如果再配有一定的市场洞察,能很容易找到一个对我们来讲非常好的方向。
第二,北美的小伙伴在团队搭建上很有优势。他们聚拢优秀伙伴的能力非常强,周围的人才密度或者直观德说PhD和优秀硕士的密度很高,比如我们投的非夕科技,创始人CEO王世全博士曾就读于斯坦福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他的三位联合创始人都是这个实验室的同学或学弟,整个团队的技术属于顶尖水平。
第三,我们发现很多海外背景的创始人有很强的包容性,很open-minded,尤其是具有多元教育背景的创始人们,这一点体现到自我认知和对创业的认知上,就是能包容性和对其他意见的采纳。创业是一个不断看到更清晰方向的过程,创始人是否能承认自己之前的认知错误,快速自我纠正和学习、进行认知的迭代,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比如B轮之后,海外背景创始人会体现出天然的出海基因,由于团队本身的国际化,可能会在出海方面会比同行业其他团队更有优势更顺畅,这也是我们看到的一大特色。
江婷:当初为什么选择回国创业,可以请您分享下您公司在中国落地的经历,以及遇到过什么困难和挑战吗?
汪冠春:我开始创业是在2011年,当时博士毕业回国创业的人还非常少。我的创业源于在普林斯顿的最后一年上了一门叫高科技创业的课,还因为它参加了校内商业计划大赛,在大赛上我们说要做中国的Netflix,这个想法让我们拿到了比赛第一名,想法得到认可之后我们就想把它实现出来了。
比较挑战的是在创业后的第一年,我毕业时已经拿到了麦肯锡北京办公室的offer,但考虑之后把offer延期一年,跟家里人说如果创业失败再回去上班,也是这样说服了家人同意我回国创业。一年后麦肯锡的HR发邮件给我要不要去入职,当时公司刚刚起步,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第一年时往往看不出来行还是不行,于是我做了一个对自己来说有挑战的决定,我放弃了麦肯锡的offer,继续创业。那段时间心理上是有波动的。好在后面逐渐有用户用我们的产品,虽然也有商业化、融资的挑战,但只要有用户在,就会觉得自己做的是有价值的产品。
第二次创业做来也科技心态更平和一些,更多的挑战来自于如何把事情做大,ToB的业务能不能规模化,以及对人才的吸引。我们创始团队里很多留学归国博士,让大家做一个没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业务,我自己也会觉得对团队有很多歉意。所以我们想办法根据客户的需求识别出最大的机会。在有一定资本和实力的情况下,就要迈出全球化这一步了,我们留学回来的小伙伴们也会有更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包括我自己。
今天来也科技已经开始走向全球,去征服全球市场、去创造更新更有挑战的品类,我们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在提升。
江婷:都说创业要找到风口,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现在的赛道,出于什么考量呢?
王冠:创业之初我们面临着“拿着锤子找钉子”的状态,好像什么都能做,但真实原因是没想清楚市场。好在团队哈佛、MIT的背景让市场给我们更多的容忍和机会,所以当时即使我们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也有机会跟很多行业龙头合作点事情。
这个过程中,我们迅速发现了很多不错的机会——有需求、能赚钱、具有标准化的潜力。这时就面临痛苦又幸福的选择,就是到底往哪个方向做。现在来看当时的决策思路还不够成熟,但有一件事我们做对了,我们定下来三个核心的价值观:第一,希望我们做的是全世界除了我们别人都做不了、有技术壁垒的事情;第二,希望我们做的事能让世界变得好一点;第三,我们每单位时间投入获得的产出是增长的。
基于这三个很简单的标准,再加上年轻人一腔热血的判断,最后我们选择了现在做的事情,也赶上了前所未见的挑战,遇到中美关系降温、疫情、中概股暴跌、教育领域“双减”,当时我们深受打击,也考虑是不是要调整方向,但意外发现当初定下来的三个价值观在关键时候给我们提供了底层逻辑支撑,由于我们当初做的是技术上特别难、坚持啃硬骨头,这件事本身又是对国家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所以风波过后我们反而站在了一个空旷的市场中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我建议学弟学妹们创业挑一个自己熟悉了解的领域,切口小、切得要深,切下去之后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完整活动及更多话题讨论请点击下方视频查看
加入璞跃中国
科技创新生态
添加微信小助手 pnp_china
加入创新者社群
及时掌握最新资讯